现在咨询,获得最前沿的AR产品
2017-09-11
随着谷歌发布开发工具ARCore,开始和苹果的ARKit平台在AR行业并驾齐驱,大众对于AR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效果。
在国内,有一家叫做视辰科技的AR公司早在14年就已经推出了自己的AR平台视+AR,并先后完成了天使轮、A轮融资,最近更是爆出该公司已经拿到了汽车之家领投的近亿元A+轮融资,该公司的发展潜力变得更加不可估量。
在科技巨头和投资者们都青睐于AR的时候,真正在做AR创业的视辰科技是如何稳扎稳打,在AR创业路上越做越大的,为此我们采访到了视辰科技COO涂意,来了解一下近亿元A+轮融资背后的奋斗史。
人物介绍:
涂意,视+AR联合创始人兼COO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先后在飞利浦亚洲研究院、夏普亚洲研究院从事图像研发工作,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。
目前,视+AR有多少员工?有哪些产品?在AR行业是如何布局的?
涂意:目前视+AR拥有一百多名员工。视+AR目前有两大主要业务:AR开放平台和AR解决方案,其中AR开放平台由EasyAR开发工具平台和视+AR内容平台组成。
EasyAR开发工具平台由EasyAR SDK、EasyAR云识别服务、EasyAR内容管理服务三个产品组成,视+AR内容平台由视+编辑器和视+小视频APP两个产品组成。
视+AR现阶段看好手机AR,主要布局通用AR底层技术,通用行业软件解决方案,赋能垂直行业。
视+ AR的开放平台战略如何吸引AR开发者,它又能给用户带来哪些不一样的AR体验?
涂意:EasyAR开发工具平台致力于从AR底层解决市场上的痛点,比如15年的时候国内需要底层本本地化的AR引擎,我们满足了市场。2016年,3D物体识别跟踪、SLAM、录屏功能是市场强需求,我们满足了。我们是市场导向的底层技术平台,也是最懂开发者的平台,在SDK的接口设计,平台兼容上都是对开发者最友好的。本土化的识别云服务也是我们能提供的特色,是操作系统厂商不好满足的。如果说苹果推动ARKit是想推动硬件更新,而我们就是单纯的想解决问题。
视+AR如何打磨自己的产品,团队内部有没有不一样的管理机制?
涂意:我们的工程师基因很强,在AR技术方面的研发经验也相当丰富。同时我们也以开发者的身份去定义和打磨开发者社区,这样既能管理好自己的社区,又能让社区保持良性的发展。
视+ AR现在的技术实力如何?能否在之后的竞争中再接再厉?
涂意:近年来,视+AR在AR领域实现快速发展,2015年推出自主研发的首款国产AR引擎EasyAR SDK,结束了AR底层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,目前全球超过30000名开发者在使用EasyAR进行AR应用开发。EasyAR凭借业内领先的技术连续两次获得AWE Auggie Award。视+AR将在保持市场、技术等方面领先优势的同时继续加大研发力度,保证竞争优势。
目前视+ AR正在与哪些公司进行合作,有多少成功的案例?
涂意:视+AR和支付宝、汽车之家、招商银行、小米、国美、微软、肯德基、宝洁、联合利华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,为其提供AR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。
视+AR理解行业之需,以顶尖人才、技术、服务为客户创造非凡价值。视+AR与客户创造了众多行业第一,如汽车之家AR网上车展,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R信用卡、AR客服,中国农业银行猴年金银纪念钞,肯德基掌上AR平台等案例都是视+AR与各行业客户首创的经典案例。
最近消息显示视+AR拿到了近亿元A+轮融资,这笔资金会用到什么地方?
涂意:本轮融资主要会投入到底层技术的研发和AR内容创作工具的研发上,并建立AR内容平台和交易市场,进一步降低AR内容的创作和获取成本。
AR创业是否比VR更加需要烧钱?两者的创业存在哪些不一样的地方?
涂意:AR创业比VR更幸运,可以依托手机先行做核心技术和软件的布局,并可以获得市场收入。同时,AR创业可以依靠现有的智能手机平台,而手机用户也非常多。但是VR创业不一样,它属于一个全新的行业,开发者需要一开始就搭建整合软硬件的生态,所以有很多地方都要烧钱。
经过五年的AR创业,对目前的AR行业有什么样的看法?
涂意:我们认为未来3年到5年都将是以移动AR为主要载体的行业格局,即便消费级AR眼镜诞生,也会有5到7年的设备更换期,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浮躁,认为AR能一蹴而就,而是应该一点一滴的扎实技术,深耕市场,解决问题。
相比如VR,AR的发展优势在哪里?AR和VR在这个行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?
涂意:AR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渲染整个3D环境,所以对硬件的性能要求并没有VR那么极端,而VR需要8K级别的3D渲染能力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。AR设备的最终性能需求没有VR那么高,可能会先于VR满足用户最终需求。AR更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先通过驱动手机更新换代来不断发展,直接依托消费级硬件来到达用户,不断诞生爆款应用,形成生态。而VR目前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,硬件和内容大厂都在相互观望,需要等到有一个破局临界点。